close


2008/05/26 元氣周報 記者詹建富系列報導之總整理


近年來,由於不少名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像已逝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好萊塢電影「回到未來」男主角米高福克斯,以及國內知名的作曲家李泰祥等人,讓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這個疾病。


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判斷方式


初期常誤為老化現象


不過,由於巴金森氏症所表現的症狀與一般老化所出現的行動緩慢極為相似,很多人因而將它視為自然的現象,不予理會,總是等到病情日漸嚴重時,到醫院就醫往往為時已晚。


為了讓大眾瞭解動作障礙疾病,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最近編著「認識動作障礙疾病」,其中不少篇幅即在介紹巴金森氏症。


抖動、不穩、面具臉


她指出,典型的巴金森氏症大多在5560歲之間發病,家人或自己或可藉由幾個明顯的症狀做為判斷:包括
1)上肢在靜止時會不自主的抖動,但是睡覺時就靜止
2)全身肌肉、關節僵硬,動作變得緩慢,走路較為困難且步履不穩
3)面部呈現面無表情或眼神呆滯的「面具臉」。
若有上述症狀,最好趕快就診,接受詳細診斷。


大多數巴金森氏症屬於偶發的,但也有人在45歲以前發病,稱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這類多是先天性基因異常、或來自遺傳造成提早發病。所幸,年輕型巴金森氏症的病程較為緩慢,對於藥物的耐受性也比老年型的來得好。


肝病也造成類似症狀


吳瑞美表示,早期醫界對巴金森氏症的病因並不清楚,只根據臨床症狀作判斷,直到70年代,開始知道這類患者的大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因而缺乏「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進而造成動作障礙。


因此,醫界可藉著正子射出斷層掃描(PET)、單光子射出斷層掃描(SPECT)等檢驗,從中瞭解基底核中多巴胺的含量多寡,做為診斷依據;但即使未經核醫檢查,也有七、八成可從臨床症狀表現來加以判斷。


當然,有些抗精神病藥物、腦外傷、水腦症、肝病等因素有時也會造成巴金森氏症的症狀,所以醫師需以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檢驗,以便排除其他疾病傷害所造成的「次發性巴金森症」。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


吳瑞美說,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最主要的是以藥物治療,其中回復多巴胺的活性,左多巴(Levodopa)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多人使用的藥物;另外,再搭配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COMT抑制劑、促進多巴胺分泌或抑制多巴胺再吸收藥物Amantadine 及抗膽激素,可增加左多巴的功效,並且降低左多巴所造成的副作用。


電擊器要價至少80


外科手術療法,包括燒灼術、深腦刺激術兩大類,前者主要將過度興奮的神經線破壞,依不同部位又分為視丘破壞術、蒼白球破壞術、丘腦下神經髓核切除術,後者則是在蒼白球、視丘下核等處植入電刺激器,以調控迴路的運作,也就是深腦刺激術。但受術的對象,一般是以接受左多巴藥物治療五年後,病情控制不佳,或需加重藥物劑量者,或次數達到藥效,才考慮施行手術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吳瑞美指出,深腦刺激術所需植入的電擊器,要價達8085萬元左右,且45年後消耗殆盡,又要再換一顆,光是一個電池就要45萬元上下,再加上健保不給付,建議可比照日本組成評估委員會,做為是否給付的依據。



根據統計,國內大約有3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而且其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台大醫院去年底成立巴金森氏症暨動作障礙中心,目的就是藉由多科部室的整合,以病人服務為中心導向,期能提供病患及家屬更完善的醫療照護。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指出,根據國外資料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只要照顧得當,加上藥物治療,通常壽命與一般老年人差不多;但在台灣,這類患者的死亡率高出一般人的3倍,顯示國人的用藥觀念及照護觀念仍然較為落後,促使該院成立「巴金森氏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期能以創新服務,為病患提供病人全人的照護,並帶動該疾病的研究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