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全文節錄自 作個感恩的人


公元 1620 年,一群清教徒帶著他們的家庭,乘著五月花號船 (The Mayflower) 航行了65天後, 來到現在麻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尋找宗教自由的新天地。他們約有大人和小孩共一百多人,在十一月份時登上新大陸,到了一個和以前生活完全不一樣的新環境,又是冰天雪地的冬天,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過冬,也沒有合適的避寒處所,種種的不適應讓他們之中不少人失去生命。剩下的人好不容易挨過冬天,到了春天正愁不知該如何在此開始生活時,住在附近的美洲原住民,熱情地教這些新移民種植美洲的特產-玉米,另外也教他們如何狩獵和捕魚。這些新移民在原住民的幫助下,並經過辛勤努力之後,到了秋天時他們獲得大豐收,因此他們歡樂慶祝豐收,感謝上天賜給他們一年衣食無虞,及原住民朋友的幫助,這就是第一個感恩節。1941年經過美國會通過,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國訂感恩節假日。當然,「感恩節」的重要目的決不是吃火雞大餐,而是提醒人們「做個感恩的人」,以感恩的心來過每一天。


下面我分三點來與兄姊分享:


一、知恩──「數主恩典,把握機會」


1972年,新加坡旅遊局給總理李光耀一份報告,大意是說,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麼名勝古蹟都沒有。要發展旅遊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據說,李光耀看過報告,非常氣憤。他在報告上批了這一行字:「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陽光就夠了!」後來,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種花植草,發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適時地把握上帝所給的恩賜」是很重要的。因為,恩賜再多,機會再多,如果不能把握也是枉然。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上帝起初也只是給他一個蘋果,而且是從天上「丟」給他的。祂也只給了迪士尼一隻老鼠,而且這隻老鼠是在迪士尼最潦倒時候到達的。上帝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有時甚至不是什麼特別的恩賜。然而,神確藉著平凡的東西,成就祂不平凡的事工。牛頓因為那個自天而降的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自己在物理學上不可取代的地位;潦倒的迪士尼藉著那隻老鼠,啟發創作的靈感,讓「米老鼠」也成了人類生活中的一員,不知陪伴多少孩子走過他們的童年。更重要的是,迪士尼創造了一個連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動畫王國。


正如李光耀所說,我們無需奢求上帝給我們多少的恩賜,只要「有陽光就夠了」!看看上帝會為我們成就什麼。然後,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學會感恩,明白我們所受的恩惠是從上帝而來。不要只是希望上帝要給我們多少恩典,卻不懂得數算上帝的恩惠,也不懂得把握每一個機會。所以,在數算恩典中,明白神所賜的恩惠,這就是「知恩」,也是感恩的基礎。舊約時代,大衛是一位最知道感恩的君王,聖經詩篇中有很多大衛的感恩的詩與感恩的禱告 (詩30, 66, 67, 136, 138等)。


每年七、八月是原住民的感恩節。你會發現原住民的各鄉鎮、部落會舉行慶祝豐年祭的活動。在原住民的傳統裡,豐年祭是為了感謝上蒼過去一年的看顧,使他們滿田、滿地都是米糧;滿山、滿野都是牛羊,所以大家以歌唱、跳舞讚美上蒼。在豐年祭有一個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要族人懂得感恩。向誰感恩呢?對排灣族來說,是向創造天地萬物,賞賜太陽、雨水的創造神。可見,原住民是「知恩」的族群。


二、學習感恩


台灣俗語說:「吃人一口、報人一斗」。意思是我們從別人所得的恩惠,必須謹記在心,一有機會要加倍報答。還有,「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敬鋤頭」,這是以農業社會為背景所產生的諺語,說明了台灣人善良敦厚的本性,「樹頭」是生長「果子」的根基,「鋤頭」則是生產「米飯」的工具;因此,「拜樹頭、敬鋤頭」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也有「飲水思源」的意思。


聖經教導我們「凡事謝恩」(帖前:5:18),很多人質疑:當遇到不如意時,如何還能感謝呢?考試落榜了,還說感謝上帝嗎?如遇家中有人變故時,仍然要讚美上帝嗎?豈非太無人性了!其實,凡事感謝的意義並非如此,而且也不單只是對上帝說的。耶穌曾說:「人若不能愛那看得見的弟兄,又怎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同樣的,人若不能感謝那看得見的弟兄姊妹,又怎能真的感謝那看不見的上帝呢?對於周遭曾經直接或間接給予我們幫助的人,或者只是在精神上安慰我們、勸勉我們,甚或直指我們缺點的人,我們都當感謝他們,因為他們都是讓我們成長的動力。


感恩的確是一件美好的事,不論對人或對神都是如此。聖經中,詩人以詩詞表達他們對上帝的崇敬與感激,並鼓勵人們應向上帝表達感謝之意。「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詩50:14)。如今,我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上帝的感恩?神的話語藉詩人勉勵我們:「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詩50:23)。「感恩」在此已經不只是一種美德,它是神所喜悅的德行,也是蒙神祝福的來源。


聖經記載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進入一個村子,遇到十個長大痳瘋的,希望耶穌能醫治他們。耶穌就醫治他們,並吩咐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那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路17:11-19) 耶穌似乎提醒我們一個重要感恩的功課,因為懂得感恩的人太少了,十個受醫治的人,只有一個回來感謝他。甚至,這個回來感謝的人,還是個外族人,是個撒瑪利亞人,那些自稱神的選民的人到那裡去了呢?是否認為得著恩典是理所當然的?基督徒們需要多一點的警愓。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不是僅止於為了猶太人,而是為了所有的人。作者路加說出,會感謝上帝救贖恩典的人,竟然不是猶太人,而是撒馬利亞人,而這卻是猶太人所瞧不起的族群。再者,請注意第19節,耶穌對這個回來感恩的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救了你」這句話,和路加福音第八章48節記載耶穌對那位摸耶穌外袍衣角使血漏病得醫治的女人說的相同,這說明了一件事:肉體得醫治,並不表示人的生命得到拯救。


三、甘心樂意


有則有趣的故事說道:某牧師講道的信息使會友大受感動,散會後這位會友告訴牧師,願意將自己奉獻給神?牧師問他說:「如果你有二輛汽車,你願意奉獻一輛嗎?」他說:「願意。」牧師又問:「如果你有二棟房子,你願意奉獻一棟嗎?」他又說:「願意。」牧師又再問:「如果你有二件襯衫,你願意奉獻一件嗎?」他卻說:「不願意。」牧師非常驚訝地問為什麼?他說:「因為我沒有二輛汽車,房子沒有二棟,襯衫卻有二件。」


在此,當我們學習做一個感恩的人,也要學習一種甘心樂意的態度。所以,我們看看舊約,希西家王為了重整荒廢的聖殿與祭壇,召集眾祭司和利未人潔淨聖殿,備妥一切獻祭的東西,聚集城裡的首領將一切的祭獻在壇上,唱歌、奏樂及詩詞的頌讚來讚美耶和華。希西家王在奉獻聖殿時對眾百姓說:「你們既然歸耶和華為聖,就要前來把祭物和感謝祭奉到耶和華殿裏。」會眾就把祭物和感謝祭奉來,凡甘心樂意的也將燔祭奉來 (代下29:31)。


因此,我們知道「唱歌、奏樂及詩詞的頌讚」和「感恩、奉獻」都是基督徒回應上帝的方式。但特別的是,在態度上所強調的是要「甘心樂意」。


若有人問:「為何基督徒吃飯時都要事先禱告?」我們的回答應是:「基督教是一個感恩的宗教,因為聖經告訴我們,一切賞賜都從上帝而來,無論如意或不如意,歡樂或苦難,都當凡事感謝,有飯可吃的時候更應該感謝,基督徒飯前的謝飯禱告,即在表示對上帝的感恩。」記得以前服兵役時,看到基督徒謝飯禱告後就開始埋怨菜不好,那時我還未信主,也不知道基督徒飯前禱告的意義,現在想起來那種謝飯感恩就不是「甘心樂意」了。


最後,我想以一則故事來做結束: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應該盤算自己的福氣,每一天每件事都值得感恩,也啟發我們該如何過感恩的生活。


上帝的恩典夠我們用。聖經中,保羅曾提到他身上有一根「刺」,他曾三次求主叫這「刺」離開他,主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 我曾有過中風,現在左手手指經常都是痲痲的,雖然每天夜晚禱告時,我會求主醫治我這中風的後遺症,但是早晨起床,我仍然感謝上帝我的手指頭還是痲痲的,我並把它當做像保羅身上的一根刺,它使我更加警醒,每天提醒我要服用高血壓的藥。


「感恩」是生活中的一種美德,它讓生活變美好、溫暖,它是神所喜悅的德行,也是蒙神祝福的來源。求主幫助我們學習隨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做個感恩的人」,來過感恩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