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想法:
依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發布的結果,全美製造業已經連續四個月萎縮,而且通膨壓力也越來越高,現況看起來比較像可能陷入停滯性通貨膨脹吧!?
2 008 / 06 / 03 鉅亨網編譯趙健君‧綜合外電
美國塑化大廠Dow Chemical Co.(DOW-US)調高從尿布到抗凍劑各種產品所使用的原料售價。American Airlines 加收15美元的行李費。汽油來到每加侖 4美元,零售用品也見漲風。
雖然通貨膨脹疑慮升高,但美國經濟重回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 (物價上漲和經濟緩慢成長同時出現) 的風險其實不高,因為缺乏一關鍵元素-薪資上揚。
投資銀行 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David Rosenberg 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不時出現的停滯性通膨觀點,根本是無稽之談。」他指出,生產力強勁上揚,而且薪資持平。
30年前,當通膨竄升,聯準會 (Fed)必須調高利率以控制物價時,工會有能力要求調高員工的薪資以因應物價上漲。但現在,這種能力不復存在。
Rosenberg 說:「人們不再以罷工手段要求加薪,轉而減少開車、騎腳踏車、共乘、或使用大眾運輸系統。」
結果是,美國經濟可能躲過物價上漲導致薪資上揚,再引起物價進一步上漲的惡性循環。但食品和能源漲價將造成家庭購買力下滑、消費者信心疲弱、以及企業獲利衰退。
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供應管理協會;ISM)周一公佈 5月工廠活動指數,由 4月的48.6上升到49.6,有17個產業在購買原料時必須付出更高價格。
JP Morgan 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表示,購買原料的價格指數已竄升到25年來第二高,「如果不是出口需求強勁,那製造業就面臨嚴重問題。」
雖然製造商成本上揚,必然會波及消費者,推升未來幾個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但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企業很難說服消費者付出更多錢。
美國非必要消費銳減,企業獲利受創。今年第 1季,美國企業獲利僅成長0.3%,主因海外獲利微增1.3%。國內獲利成長幾近於零。
Global Insight經濟學家 Brian Bethune表示,汽車製造商試圖減少優惠方案來彌補部份增加的成本,但並未奏效。結果是銷售銳減,讓它們除了吸收上揚的成本外別無選擇。
Bethune 指出,由於美元疲弱,出口商有較大的空間來轉嫁成本,情況較好。缺乏出口通路的公司有很大問題。
勞工部上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報告印證了企業承擔了通膨的苦果。 4月原物料價格上揚3.2%,但中間商品小幅上揚0.9%,成品的漲幅只有0.2%。
Dow Chemical上周宣佈漲價時,董事長Andrew Liveris表示,由於能源相關成本較2002年大漲 4倍,公司除了漲價別無選擇。他說:「第 1季原物料和能源成本較去年同期激增 42%,而且漲價的趨勢持續,原油和天然氣成本將進一步攀升。」
其他製造商,如相機公司Eastman Kodak Co. (EK-US)和化學公司Huntsman Corp.(HUN-US)也在近期宣佈大幅調高產品售價。
但同時,有很多商品降價,舒緩了通膨壓力。最明顯的也許是汽車業,許多消費者放棄高價、耗油的休旅車,改買小型的低價車。資料顯示,成衣和家具價格也下跌。
雖然這並不足以讓 Fed對其抑制物價並推動經濟成長的雙重任務感到滿意,但應有助於控制整體通膨率。可能也足以讓 Fed維持利率不變更長時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