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少人深受脹氣、腹痛的困擾,為何有些人容易脹氣?脹氣需不需要看醫生?




文.謝曉雲


2000/10 康健雜誌 24期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每次吃完東西不久,肚子就咕嚕咕嚕響,還會不停『放瓦斯』,在辦公室和公共場所也這樣,真丟臉!」深受排氣困擾的林先生抱怨。


常年坐辦公桌而且平時很少運動的上班族王小姐則說:「有事沒事就覺得腹部脹脹的,甚至脹到會痛,上完廁所後就舒服一點。」


頻繁地排氣(俗稱放屁)、打嗝、覺得腹脹或疼痛,是許多生活步調快、壓力大的人幾乎每天發生的毛病,而多數人不認為這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不認為需要求助醫生。


身體內究竟為什麼會有氣?為何有些人特別容易脹氣?脹氣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


氣從哪裡來?

散布在人體消化道內的氣體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外在的空氣進入體內。當你滔滔不絕地說話、嚼口香糖、用吸管喝飲料或囫圇吞棗地嚥下食物時,不少空氣也隨之下肚。


另個來源是大腸內細菌分解食物過程中產生。我們吃下的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後,由各種消化酵素加以分解,最後大約90%消化完成,在小腸中被吸收。其他不被小腸吸收的食物進入大腸後,就被大腸內的細菌分解利用。細菌分解食物,便產生氣體,包含氮氣、氫氣、二氧化碳及甲烷等。



這是為什麼吃進去的東西不同,排氣的氣味就會不同。一般來說,脂肪攝取量愈多,排出的氣會愈臭。


哪些食物會「生氣」?

人體內因為缺乏消化某些碳水化合物(例如寡糖類及多醣類)的酵素,所以攝食這一類食物後,在小腸中不被消化,到大腸後便為腸菌所分解利用,然後產生大量氣體。


所以,深受脹氣困擾的人要注意了,以下這些「產氣食物」應該少吃:豆類、包心菜、洋蔥、綠花椰菜、球芽甘藍、青椒、茄子、馬鈴薯、地瓜、芋頭、玉米、香蕉、麵包、柑橘類水果、柚子、添加山梨糖醇(Sorbitol,一種甜味劑)的飲料和甜點等。


常有人抱怨一喝牛奶就肚子不舒服,這是因為牛奶中的乳糖對「乳糖不耐症」者會造成脹氣。


更有甚者,喜歡喝氣泡飲料或啤酒的人,等於是送一堆氣體進入身體。


理論上這些食物容易在體內產生大量氣體,不過實際情況因人而異,不同食物對不同人會產生不同影響。


排氣次數多、容易脹氣的人當然是少吃「產氣食物」為妙,不然就是利用烹調方式來減少食物產生的氣體。成大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提供妙方,「將豆子煮久一點(半小時以上),讓內部的寡糖分解,可以減少氣體產生。」


美國農業部的研究人員建議一種可以讓豆類減少一半氣體的烹調方法:將洗淨的豆子放入滾水中加蓋煮3分鐘,熄火後將豆子泡兩小時,接著倒掉鍋內的水,加入冷水浸泡豆子。兩小時後,再換一次水浸泡豆子過夜。第二天將豆子洗淨,加水並蓋上鍋蓋煮到熟為止。



另外,印度的研究則發現,烹調豆類或蔬菜時加入一些薑或大蒜,也可以抑制氣體產生。


不排氣才是問題

氣體不被消化器官吸收時,自然會藉著嗝氣(打嗝)及排氣排出體外。雖然有些人會抱怨他們排氣的次數似乎太多了,尤其有時候還帶有異味,在社交場合令大家都尷尬,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健康的人平均每天排氣14次,有時候是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排出的。


一位企業經營者曾為自己一天排氣好幾次問醫生朋友怎麼回事,沒料到醫生竟說:「你若不排氣,那我才要擔心呢!」因為體內積聚的氣體如果無法排出體外,會對消化系統造成壓力,使人產生脹氣甚至疼痛的不適感。


但是,過度嗝氣或排氣則非正常現象,最好還是就醫解決問題。「例如我們打嗝時,多少會將一些胃酸帶上來,所以當一個人嗝氣次數過多,帶上來的胃酸量也多,容易灼傷食道,造成食道炎,」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科主任張扶陽解釋。


何時需要就醫

脹氣往往是一種主觀感覺。有些人特別容易感覺脹氣,可能是腸道特別敏感所致,所以少量的氣體就足以令他們覺得不舒服。此外,有些人覺得腹部脹脹的,實際上未必全是氣體聚積的結果,也可能是水、食物、糞便甚至腫瘤造成的腹脹不適。可能出現腹脹或脹氣症狀的原因有幾方面:


■功能性腸胃疾病


一群慢性(連續或斷續存在3個月以上)、反覆且非結構性病變的腸胃功能異常症,這也是現代人最常見的腸胃道問題,例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搔癢性大腸症候群(一種腸道運動功能失調的疾病)、功能性腸部脹氣、功能性便秘等。


這類疾病有個一般而概括的稱呼──「腸胃失調」。可能造成的原因很多,醫學界也還沒有確切的結論,只知道一部份是腸胃蠕動失調導致,另外也和患者的精神緊張、焦慮有關。因此,常生活在忙碌和壓力下,自然會提高發生脹氣、便秘、腹痛、腹瀉等問題的機會。


根據國外統計,功能性腸胃疾病患者中,女性稍多於男性,且集中發生在30~50歲的人身上,張扶陽說。


■器質性腸胃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膽結石、胃炎、胰臟炎、幽門阻塞、腸阻塞、腸套疊、腸粘黏、腸胃道腫瘤等。


■腎臟病、心臟病、肝硬化等併發腹水,病人也會有腹脹現象。


■肝腫瘤及其他腹腔腫瘤。


■其他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尿毒症和自體免疫性疾病。


■藥物副作用,例如:平滑肌鬆弛劑、減緩胃腸蠕動的藥,如抗膽鹼藥(Anticholinergics)或鴉片類的藥物,如瑪啡或鴉片。



如果你小心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仍無法抒解脹氣,且還伴隨下列症狀時,別猶豫,趕快向腸胃科醫師報到:


腹痛


發燒


嘔吐,甚至吐血。


血便(解黑色大便)或貧血。


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尤其以前不曾有腹脹或脹氣困擾,最近突然覺得不舒服且持續1~2星期以上,必須立刻就醫檢查,」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林肇堂說。


就醫時,醫生會藉初步問診、聽診及觸診來診斷病情。如有必要,則進一步用X光鋇劑造影術、超音波檢查、同位素影像檢查、內視鏡等方法來釐清問題。


如何預防及改善腹脹氣

「預防重於治療」雖說老生常談,卻是不二法門。


如果你是習慣性脹氣者,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會讓你避開很多消化系統的問題,以下的建議能讓你減少脹氣的機會:


別在匆忙中吃、喝東西,也要避免邊吃邊說話。


如果你是嘴巴閒不下來的口香糖愛好者,建議你還是少嚼一點。另外,儘量避免用吸管喝飲料。


調整飲食,少吃會生「氣」的食物。另外,少喝汽水及啤酒。


不過哪些食物和多少攝食量會造成脹氣是因人而異。建議你拿本子記下每天吃的東西和數量,並留意當天腹脹的情形,一陣子後從中找出疑似讓你脹氣的食物。「在排除非食物因素造成的脹氣後,不妨找時間自己做實驗:從有嫌疑的食物中先挑出一種,連續1~2天多吃這種食物,然後看身體反應如何,」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廖嘉音建議。


然後你可以如法炮製地一直實驗下去,直到找出真正的罪魁禍首。


適度運動又再次證明多麼重要,因為運動能促進腸胃道蠕動,有助消化並使腸道內的氣體順利排出。


放鬆情緒、保持心情愉悅,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排解壓力。情緒激動、過度繄張和焦慮會讓腹脹及脹氣情形更嚴重。


(審稿專家: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林肇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sumi01 的頭像
    kasumi01

    Kasumi的學習記錄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