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有點長的一篇文章,但是真的強烈建議真得值得撥空可以好好讀一下。


以下全文轉貼自【自我實現的人生】

◎黃光國(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對一個人來說,什麼事物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這個問題,天底下只有一個人能回答:就是你自己!當你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時,就會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自我實現」與人格特質有關

「自我實現」這個題目,跟個人在日常生活裏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感受,有很密切的關聯。

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觀察人時,會覺得有一些人的氣很旺,你看到他的時候,會覺得他神采飛揚;有時候你會感覺某些人的氣會是往下掉的,有些人總是唉聲嘆氣,也沒辦法說明他到底在呻吟些什麼。我們說前面一種人叫「朝氣蓬勃」,後面一種人叫「死氣沉沉」。

我們今天要談的主要是所謂「朝氣蓬勃」的人。有些人我們會覺得他氣很旺,很多麻煩的問題一碰到他,很快就能解決掉,難不倒他。對於別人的壓力,在他來看起來似乎是沒什麼了不起的事。過去很多心理學家探討這個問題,有幾種不同的解答。有的人說,某些人家世背景好,父母親給他很好的培育,出發點比別人強,所以贏在起跑點上。這說法是有他的道理。我舉個例子,你看我們的連副總統,家世背景好,念很好的學校,拿到博士學位,娶很漂亮的太太,非常地順利。

但家世背景好是不是就保證這個人一定成功?不一定。有些人家世背景很好,可是卻一敗塗地。另一個說法是,某些人的智力很高,會難倒別人的問題難不倒他,所以他適應力特別好。這也有道理。過去有一位探討這個問題的心理學家叫作Terman,在美國成立一個研究所,研究學生智商一百四十以上的所謂「天才兒童」,長期追蹤研究。經四十年的長期追蹤,他發現天才兒童中一部分的人發展還不錯,後來進入了美國名校;但大多數的人和我們沒什麼兩樣。

我們過去有一個說法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唸書成績名列前茅的,長大以後是不是一樣在這個社會上出人頭地?不一定。他們追蹤的對象,長大後也有作姦犯科的。你千萬不要以為犯罪的人都很笨,有些罪犯聰明得很。我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適應得好不好跟他的智力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

那什麼樣的因素讓一個人適應得比較好,讓他容易承受各種生活的壓力,讓他在生活中比較容易成功?很多心理學家探討這個問題。他們發現,這種人有一種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可以將他的潛能作更高的發揮。

我所說的人格特質和剛才所講的智力不一樣。智力大部分由天賦決定的,假設人適應得好不好是由智力所決定,那我們只能回去怪媽媽,當時為什麼不把我生得聰明一點,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人格特質則不同,只要願意,便可以把這個特質培養出來。

人的潛能有待開發

我們平日作事,都只用到潛能的一小部分。過去有一群心理學家研究愛因斯坦,發現他雖然把潛能用得很高,可是還沒有達到全部潛能的百分之四十;一般人用到潛能的百分之十、二十就很了不起了。要了解這一點很簡單,你稍微注意一下社會上有很多事情,或許我們有這能力,但我們從來沒去作它。

我舉一個例子。最容易反映潛能特色的,就是人的語言能力。我以前認識一個盲人,跑來找我學台語。我覺得奇怪,他的國語已經講得不錯,還學台語幹嘛?問他懂幾種語言,他說八種。這更奇怪,平常一個人懂得三、四種語言已經夠了,學那麼多種語言幹什麼?他說跟他將來的工作有密切的關聯。在台灣,一個人瞎了眼睛,最成功的工作有兩種,一種是按摩,一種是算命。美國也沒有按摩,也沒有算命。他念高中時就在想,將來做什麼工作最好?想了半天,想到一點:

美國有很多國際會議的場所,進門時會給你有一個黑色小盒子和一個耳機,那是同步翻譯機。看你懂英語或法語,按一個鈕,不管台上講什麼語言,它馬上能翻譯成英語或法語。這種同步翻譯台灣也有。我起初以為那是用機器翻譯的,後來才發現:原來是人翻譯的。道理很簡單,只要用兩個人就可以了。這兩個人要懂很多語言,懂得語言愈多,身價愈高。不管台上的人講什麼語言,一個人負責翻成英語,一個人負責翻成法語或者是別的語言,再透過耳機傳遞給聽者。

他想了半天,發現他做這種現場口譯的工作最好。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這份工作對他一點妨礙都沒有;一面聽一面翻譯,根本不必用到眼睛。他說:「我很幸運,因為我看不見,所以我可以集中注意力學習八種語言。這只是我學語言計畫的一部分,將來還有計畫繼續學習。」

「價格」與「價值」的取捨

我聽了很感慨,不知道是他很幸運還是我們很不幸。我們每一雙眼睛看得清楚的,看東看西。卻很少集中注意力,把某一些潛能發揮出來。為什麼某些人會把某一種潛能發揮出來,有些人不會?關鍵在於:在生活裏面有沒有遇到刺激的情境讓你去思考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這是所謂「價格」、「價值」的取捨問題。

我們平常作事有兩種不同的評價法:一種是「價格」的評價法,一種是「價值」的評價法。舉個例子:你去應徵工作,人事主管看到你,問你有沒有他們所需要的能力、一個月給你多少錢,你幹不幹?你說待遇太低了,他說:「那請你另謀高就。我用同樣的價錢,可以請到一個工作能力和你完全相同的人。」這時候,你的工作能力就是被人用「價格」來衡量,因為他覺得你和勞力市場上的籌碼沒有什麼兩樣。

在社會上許多機構,有所謂的關鍵人物、靈魂人物,沒有他,這個機構就好像動不起來。有一天他做得煩了,向老闆說不幹了,老闆就會很緊張,會想盡辦法來挽留他。這樣的人,他的工作能力已經被人用「價值」來評斷。「價格」與「價值」這兩者的關係相當複雜。一個有價值的東西,人家願意花很高的價格購買;相對的,人家之所以願意付出很高的價格,是因為他覺得這件東西有價值。

千萬不要以為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用錢買到,有時候真正有價值的事物,花再多錢人家都不願意賣。大家應該都知道孫越先生,現在是「專職義工」,以前是專業演員。你們知道他當時為什麼演員不當跑去當義工嗎?他年輕的時候,曾在泰國北部救濟難民,經常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他有一次回到台灣,在一次意外事件裏面,太太摔傷了,昏迷不醒。這件事又讓他重新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想了又想,他覺得似乎可以作更有意義的事情。從此,演員孫越從舞台上消失,社會上多了一位義工孫越。他不當演員去從事義工,追求的是什麼?「價值」。

當我們在判斷一個人的人品高下,可由他追求的是「價格」還是「價值」來判斷。我們也可以由一個社會注重的是「價格」還是「價值」,來判斷其是否穩定。比如說,日本在國內種植大片的人造杉樹林,甚至殖民時期在台灣的溪頭、大陸的東北吉林,都留下了極大規模的人造杉樹林,因為他們重視森林的環保價值。可是台灣卻因濫墾山坡地,發生了如林肯大郡的慘劇,只因我們有病態的社會價值觀。

一件事的意義與價值,只有自己能決定

那麼,什麼事物對一個人來說,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這個問題,天底下只有一個人能回答:就是你自己!你會發現,有些人當他遭遇生命中的某些情境刺激,而發現生命意義時,就會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譬如花蓮的證嚴法師,她當年是如何成立慈濟功德會的呢?就因為在醫院看到小產婦人的一灘血;那位原住民婦人因沒錢交保證金,遭醫院拒收。她回去便告訴跟隨她的信眾,要作善事不難,只要每天存下五毛錢就可以了。由一個幾十人的小團體發展至今,已有數百萬會員。

當年證嚴法師有沒有想到慈濟功德會會發展成那麼大的規模呢?我想沒有。人往往在人生中遇上特殊情境的刺激,便會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價值問題,然後持之以恆地去追求它,如此就會把潛能發揮出來。

「自我實現」的人格特質一:「自我理想」

當你已經確立了你的價值觀,便該思考如何達成。我前面曾提到成功者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家針對各行各業的領袖特質加以研究,歸納出了幾個「自我實現」的特質。

第一是有「自我理想」。「我是個怎樣的人?」「我活在怎樣的環境裏面?」所有關於自我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加以思考。其次,要瞭解在社會中我們如思考自己,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將自己或親友算命的命盤拿來檢視,你會看到諸如事業宮、父母宮、健康宮等十二個宮,這就是我們在瞭解個人生活最重要的十二個層面——這與算命先生準或不準無關。每一個人都無法獨自在社會裏生活下去,一定與這十二個層面有所關聯。

很多人會對自己的某些層面不夠滿意,所以那些講「自我實現」的人,永遠有想去追求的事物。他們會把自己不滿意的層面,轉化為想要追求的「自我理想」。每個人的自我理想不同,你必須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麼,這與我們提到的價值觀有密切關聯。

人格特質二:「自我反省」——義命並重

建立所謂的自我理想之後,便會經常地「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有兩個層面需要強調。很多人常說,中國人相信算命,那是一種宿命的人生觀;可並沒有一位相命師會告訴你:「你的命就是如此,在家坐著等就好了。」在算命的哲學裏面,還是有積極的成分,比如我們常聽到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每一個人的命運都不同,可是「風水」——自己居住的環境——則可以靠自己好好安排。「積陰德」也就是人要多作好事;「讀書」,是要增加自己的知識、能力。所以,一個人的努力與否,還是有相當的重要性。

這種「命運」與「自我努力」並重的人生觀,是儒家的人生觀。儒家的人生哲學裏,有一種「義命分立」的人生觀。孔子相信人世間有「命運」這樣的東西會影響人的安危禍福;就像他說過的:「祭神如神在」,天地間確有一股超自然的力量會影響人的安危禍福。但《論語》中也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天地間的超自然力量無法用理性去理解,便跟它劃清界線,不去管它;我們要談的是,人生中「義」之所當的事情,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比如孔子所說的:「盡人事,聽天命。」仔細想想,人在世上的遭遇,好像真的像是有「天命」這樣的東西在影響著我們;但是我們行事仍是要「盡人事」。還有像所謂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愛拚才會贏」歌中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都表達出「義命分立」的人生觀。

人格特質三:時間規畫

有這樣的人生觀之後,自我實現者還有一個特色:會計畫自己的未來。而作計畫時,最重要的是要有作「時間表」的習慣。假如沒有這樣的習慣,希望各位要趕快培養,否則就浪費了各位聽這場演講的時間。上天給每個人的條件各有不同,但上天對人卻有一項是人人平等的,那就是:每一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他的生命,便視其是否會將這二十四小時安排得充實,而有所不同。

人格特質四:「自我接受」

有了目標、有了計畫之後,自我實現的人還有經常「自我接受」的特色。「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即使你有目標、有計畫,仍不見得一定會成功。那些自我實現的人,對於挫敗的經驗大都能自我接受。

舉個例子。在一次為「生命線」所作的演講中,我認識了一位下肢殘障的朋友,那時他是在一家電子工廠擔任生產部主任,並且在生命線當義工。他遠從基隆到台北來接我,在車上閒聊之間,便談到了他成長的遭遇。

因為從小腳就有缺陷,家裏又很窮,為了家裏的生計,他只好到一家外資電子工廠當小工。沒有受很好的教育、又殘障、工作收入又不高,心裏便覺得很「鬱卒」。想來想去,要在這個環境出人頭地,只有變成這一行的專家。在這裏,他已經在思考人生價值的問題。

但他要變成這一行的專家談何容易?他想到一個辦法。電子工廠裏有很多的電子機械設計藍圖,他便將藍圖拿來開始研究;查英文字典,找相關書籍來看,看不懂便請教別人。剛開始要把一個藍圖搞懂,得花上五、六個禮拜的時間,後來時間便逐漸縮短;懂得越來越多,同事間有問題就會問他,他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漸漸地,他便受到上司的注意及器重,一級級地升上來,從小工作到現在,總共二十年的時間,升到了主任的位子。

因為他是透過我一位在基督書院教書的朋友邀請我演講,所以我知道他還在基督書院念書。我就問他:「你白天工作,晚上還要念書,忙得過來嗎?」他說:沒辦法呀!因為他帶的部屬,有好幾位大專畢業生,談的東西都是一整套的,他懂的東西卻是土法煉鋼,不懂他們談的東西,所以帶不動他們。為了繼續學習,他選擇進入不用大專聯考的基督書院就讀。所念的都是跟他的工作相關的科目:英文、商業書信、會計管理等。

「那你怎麼還有時間到生命線作義工?」我又問他。原來這也是有作用的。他今天雖然升到了生產部主任,但想起自己的身世還是很難過,覺得上天太不公平,心情很不穩定。為了紓解情緒,便到生命線當義工。他專心地傾聽電話中對方的遭遇,甚至有鬧著要自殺的,他聽著聽著就把自己的煩惱拋到腦後。他又想到,自己雖然不幸,但從沒想到要自殺,可見世上比我更不幸的人還有很多。從這裏可以看出他自我接受的方法。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無可奈何的遭遇,那是無法改變的,你只有學習如何去坦然接受。如果你不懂得坦然接受,那你就會被天底下最大的敵人——自己——打垮。當你遇到挫折,揮之不去,便會成為心理上的陰影。

再舉個例子。有一位十大傑出青年,缺手缺腳,只剩一條腿,他就是口足畫家謝坤山。他也是從小家裏窮困,小學畢業就到建築工地當小工。在一次工作中不慎觸電,為保住性命,只好截腕截肢,就只剩一條腿。在外面行走時,還常被別的小孩取笑,令他不敢上學,只有躲在家裏。

但是生活怎麼辦呢?朋友建議他去台北火車站乞討,這樣生活就應該沒有問題,但他拉不下臉來。有一天在家看電視,看到一個介紹歐洲美術館藝術作品的節目,突發奇想:反正現在閒著也是閒著,何不利用時間磨練繪畫技巧?他便開始用嘴咬著畫筆練習。畫著畫著,漸入佳境,卻在技巧上遇到了瓶頸,無法突破。有一次看到吳炫三的作品,覺得很喜歡,便去請吳炫三指點,終於有所突破。後來開個展,在報紙上登出,大家都驚訝於一位重殘障者居然能畫出那麼好的作品。

瑞士有一個世界口足畫藝協會,創辦人也是位殘障人士。他發現,有很多殘障人士有藝術天分,但不會經營,有很好的作品往往也是賤價出售。他便想,何不把這些畫作製成卡片、明信片或畫冊販賣,便可以保有智慧財產權。就這樣成立了口足畫藝協會。那位創辦人看到報上有關謝坤山的消息,便寫信給謝坤山,表示願意提供資金,讓他在台灣成立口足畫藝協會。台灣的口足畫藝協會就此成立,而且經營得不錯。

謝坤山說,當他找到追求的目標之後,心理有很大的轉變。以前因為怕人家會笑他,他不敢上街;現在,他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有一次,有小朋友問他:「叔叔,你的手在哪裏?」他回答說:「我的手今天忘記帶出來了。」講這話的時候,他的人生觀已有很大的改變,他已經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當一個人瞭解了他生命所要追求的目標,不管任何失敗、挫折或壓力,都不能將他打垮。

人格特質五:追求完美

自我追求的目標確定以後,還會有一個特質:作事會儘量地追求完美;對自己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會盡力地把他作好。為什麼我們作一些事情會馬馬虎虎,混得過去就好?因為我們在其中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如果對你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若作得不如預期的好,你便會再試一次。

文藝復興時期,有一位極負盛名的畫家及雕刻家米開朗基羅。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幅在教堂圓頂上的壁畫:「創世紀」。關於這幅畫作,有一個著名的故事。米開朗基羅畫這幅畫的時候,進行得並不順利。有一天,覺得心情煩悶,便到一家小酒館喝酒。酒一入口,發現酒已經酸了,就對酒館老闆抱怨。老闆當然不信,自己把整桶酒拿出來一嘗,發現真是酸的,便把整桶酒倒掉。

米開朗基羅覺得奇怪,酒酸掉還是可以賣錢,何必將它倒掉?老闆說道:「我在這裏賣的不只是酒,更重要的是信譽。客人喝到酸的酒,我的信用便會泡湯,所以我寧可把整桶酒倒掉。」

米開朗基羅聽了這番話,回到工作室,便將前面不滿意的作品全部塗掉,從頭開始。留下的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幅「創世紀」,仔細看便能看出那幅畫的色彩重重疊疊地好幾層。

所以說,如果你作的事對你來說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你便會盡力地將它作的完美。如果作什麼事都馬馬虎虎,就是離你的理想還非常遠。

追求歷程豐富更甚於目標的達成

當我們追求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物時,心理上便會有所轉變。有一位詞人叫王國維,他說,人在追求人生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時,不論是事業或是學問,我們在心理上都會有很大的轉變,他藉著三段古人的詞句來表現。

剛開始的時候,心理上的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說,自己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別人不一定和你有一樣的價值觀,往往便有些失落感,感到非常寂寞。但即使感到寂寞,你仍努力去追求它,這心理境界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因為你願意為它付出心力。等到你實現了所追求的目標,那時的境界則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時你才真正地瞭解人生。這就是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說。

再說個故事。日本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他的父親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個小城城主。為了聯合大城姬川氏與另一強大勢力織田氏對抗,便依習慣,將六歲的家康押給姬川氏當人質以表示誠意。中途被織田氏俘虜,關了三年,才送還姬川氏。十九歲時,姬川氏被滅,家康只有逃回家裏。

從六歲到十九歲,家康不是當俘虜就是當人質,養成他逆來順受的本事,什麼事都能忍下來。他有一則有名的軼事,日本人常引以為鑑。當時有故事說:如果有一隻杜鵑鳥一直不叫,日本戰國三雄——織田信長、豐田秀吉、德川家康——會有什麼反應?織田信長因脾氣較暴燥,他會說:「我殺了它!」豐田秀吉善用心機,他會說:「我逗它叫。」德川家康善忍,則說:「我會等,等到它叫。」

德川家康消滅豐田秀吉的兒子秀賴之後,統一諸侯,一人(天皇)之下萬人之上。有一次回到年少時當人質的地方,想起被同齡的小孩羞辱時的忍氣吞聲,不禁大叫:「你們那些小鬼在哪兒?全給我滾出來,看我今天的成就!」回去之後,就病倒在床,三個月後去世。

德川家康的最後一幕,就是我前面所講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必須注意,當我們在追求目標的時候,是否常是要作給某一個人看?如果你要追求的是比較長程的目標,等你達到時,你想要作給他看的那個人,往往早已不知所蹤。

因此,自我實現之人還有一個特質,就是通常他會瞭解:在人生中可以不斷追求各種目標,但對人生而言,重要的並不是目標,而是追求目標的歷程。如果你追求的是目標,不論是金錢、地位、美貌、權力,請問世界上有哪一個目標是我們可以永遠擁有的?假設你重視的不只是目標,更重視歷程,那麼不管你成功或失敗,都會覺得你的人生相當豐富。

「盡心知性以知天」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概念,將自我實現的人生作一個整體的歸納。禪宗裏有所謂的「禪畫」,它是用很簡單的線條將禪宗的精神表達出來。有一幅禪畫上面畫著一朵盛開的曇花,旁邊有兩行詩句:「曇開幾度更,悟盡世間人」。曇花開放只是一夜,第二天就凋謝了;看到曇花盛開、凋謝景象,世人亦應有所了悟:人生也像曇花一般,剎那即逝。所以我們應該思考,在短暫的一生中,如何像曇花一般,將人的潛能儘量發揮出來。

孟子說:「盡心知性以知天」。也就是說,一個人作事的時候,若是沒有真正地盡心盡力去作,便無法瞭解上天賦予我的才能;如果要知道上天賦予你什麼才幹,唯一的方法就是我盡心盡力地去作我所面對的事情,以及努力實現我所追求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sumi01 的頭像
    kasumi01

    Kasumi的學習記錄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