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原生家庭問題不少,大部分的時候,父母兄弟姊妹都長期處於自顧不暇的狀態,很難再給予什麼支持與協助,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家裡最幸運的,我總是有來自於同學同事周遭好友們的關心與幫助,因此我也比較重視朋友,也因此在我有能力給予的狀態,我願意去付出,願意幫助別人,願意去理解和傾聽。

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在我急忙下課趕車,在萬華路上遠遠看到一位身障人士,朝著遠遠的一個籃子爬著前進著,那剎那我滿滿的同情心溢出來了,也不管自己快要來不及了,我跑過去幫他把籃子拿到身邊;然後看到他很訝異的抬起頭來,我笑笑著對著他,他看著我好一會兒之後,不是很情願的從嘴裡發出:「謝謝!」同時在我面前,很用力的把籃子往我剛剛拿回的方向推過去。這下尷尬了,換成我臉紅的跟他說:「對不起!」然後快速跑走。

這件事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時時提醒自己,自己的好意而產生的行為,不見得真的可以達到「讓別人感到更好」的目的。若是沒有足夠了解對方的需求,自己的好意有可能讓對方無法消化,有可能讓對方產生困擾,而有了反效果,這肯定不是自己想要的。

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和我一樣都是半工半讀,都必須自立自強,但是她和我不一樣的地方是,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這讓她好幾次都差點無法註冊,這讓她感到很困擾。有一次在她終於籌到足夠的錢付完學費後,跑來拜託我幫忙保管她的存摺,本來我是不願意的,擔心有個閃失連朋友當不用做了,但最後還是拗不住她的苦苦哀求,而且還答應她不管何種狀況都不會還她。殊不知才過了兩個月,她想買個包包跑來跟我要存摺,我當然一諾千金,不還她。結果呢!她從哀求拜託到惱羞成怒,說:「就算我沒錢繼續念書也不甘你的事,幹嘛不還我錢...你該不會想私吞我的錢...」大吵一架之後,我全部還她。

這件事讓我學會,每個人對於需求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即使覺得自己的作法安全又可靠,也不見得適合別人,是別人認為的最好的選鑿,這畢竟是別人的事,最好讓她自己來,即使她開了口,還是別插手比較好。除了了解對方的需求,分寸的拿捏也很重要。

人與人的相處真的需要智慧,同樣的行為,同要的一句話,不同的人來看,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方式,出自正面的動機很重要,但也要看別人收不收得到自己所發出的「好意」,或者是對方確實收到自己的「好意」,卻沒辦法達到自己期望中讓對方「更好」,這似乎也是美中不足,不過只要不要造成對方太多困擾,或者是反效果,應該還不致於破壞友誼。

我常常問自己:「我是希望在付出的同時自己開心?還是希望對方真的變得更好?哪一個才是自己真正的目的?」我很確定當自己出手幫忙,是真心希望對方變好,對方真的感到開心,不過我也不希望太委屈自己,自己開心也很重要!所以最後拿捏的結果是,確認需求,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舉手之勞,我會開心幫忙,同時持續確認狀態,只要對方有任何負面反應,馬上停手,把這件事畫上句點,你開心我也開心真的比較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