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Inflation)
係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長期且全面地持續上漲的現象。換言之,非個別物品或勞務價格的上漲,而是指”全部”物品及勞務的加權平均價格的上漲。且這上漲趨勢必須維持一段時間。
通常可由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躉售物價指數(WPI)、進口物價指數(IPI)及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GDP deflator)來觀察其變化。
上述數據可至行政院主計處網站查詢:
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2251&CtUnit=284&BaseDSD=7
通貨膨脹的發生原因:
1.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因為社會上的總合需求,超過社會上所能產生的總供給所造成的。 發生可能原因:因為消費的增加、投資的增加、政府支出的增加或者是因為預期物價上漲的心理增加。
需求拉動型的通膨會使總合需求線右移,物價水準及產出增加。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生產中投入(過高的工資、原物料、石油輸出組織故意拉抬油價等)成本面因素所導致一般物價水準以相當的幅度持續上漲的現象。
輸入性的通貨膨脹
係指因一國進口物品價格上漲而產生的通膨現象。各國因其進口占國內生產毛額比例高低的不同,會感受不同程度的進口性通貨膨脹。如台灣此類貿易依存度高的國家,進口物品價格的上揚會對國內一般物價產生壓力,並直接衝擊消費品價格,或是透過中間投入影響生產成本,導致總合供給的減少,使物價水準上揚。當國際油價上漲時,廠商生產成本提高,導致可供應的總產出減少,一般物價水準上升,引起國內的通貨膨脹。
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同時出現的現象,又稱為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傳統的經濟理論,通貨緊縮與通貨膨漲被視為總體經濟的冷熱兩端,前者是因景氣低迷、民間消費持續緊縮導致物價長期下跌的現象,後者則是景氣過熱,使得物價連連上揚的現象,因此,景氣成長低迷和通貨膨脹這兩個現象過去被認為是不可能並存的。
不過,1970年代發生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徹底推翻了這樣的看法。在1973~1974年,因以阿戰爭引發石油禁運,石油供需失調,石油價格一年調漲四倍以上,世界各國物價亦隨之飆漲,廠商因無法即時調整適應之下,進入衰退期,失業率大幅提高,同時也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當時(1974 年)台灣通貨膨脹率高達47%,經濟成長大幅降至1.1%。
通膨影響
所得及財富的重分配
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下,固定收入調整時間會落後於物價上漲,故實質所得減少,此減少部分會由部分非固定所得取得,因而其收入會隨物價上漲而,係發生所得及財富重分配現象。
資源分配扭曲
在市場經濟下,價格機能引導資源分配,使各種生產要素都能使用到最有效率的用途。在非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下,生產要素、商品及勞務的相對價格隨之產生變動,市場價格機能不再,資源分配被扭曲,並造成資源誤用,生產效力不彰,以及資源閒置與浪費。
經濟成長的遲緩
通貨膨脹亦造成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不當,價格機能無法有效發揮,導致人民投資意願降低,消費產出減少,國際收支惡化,更因政府勢將採行反通貨膨脹政策 (anti-inflation policy),反而對經濟成長有相當不利之影響。
經濟穩定的衝擊
高通貨膨脹提高降低一般民眾持有貨幣意願降低,相對提高對通膨的預期,甚至拒絕以貨幣充當交易的媒介,妨礙了消費和投資支出的正常發展。若政府基於政治考慮,採取反通貨膨脹政策,若無法持續,就會產生物價上漲率經常出現高低交替的現象,徒然加重經濟的不穩定。
社會及政治上的不安定
經濟影響加劇,定會引發社會及政治不安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