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部說明定義之前,先讓大家有個概念,損益表的概念有點是每個企業在一段時間之後的績效表現。舉例說明:假若這個是一個賣麵的小攤子,每天賣麵收進來的錢就是「營業收入」,扣掉買麵、配料、以及瓦斯費等「成本」,就是「毛利」;扣除掉幫忙大嬸的薪水(費用),剩下的就是「營業利益」。若是把賺來的錢,挪一部分拿去銀行定存,這定存的孳息就是「業外利得」。業外利得加上淨利就是這家麵店的稅前淨利,但是因為麵攤不用繳納所得稅,所以「稅前利得」等於「稅後利得」。
營業收入(銷貨收入):營收是在某一段期間內,因銷售貨品或提供服務所收到的金額,也是創造盈餘的基礎。
實際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銷貨退回-銷貨折讓。
銷貨退回指的是產品出售後因品質不佳或產品滯銷被退回,銷貨折讓通常是給廠商的折扣。
分析營收的重點:
來源分析:
產品組合:主力產品、具成長性的產品以及具市場潛力的產品的比例。
商品銷售區域
客戶來源:關係企業的交易比重、過度集中少數幾個客戶者都需要特別注意。
穩定性及成長趨勢:依據產業特性的波動大小不一,但營收是否穩定成長,是很重要的觀察重點。
認列時點及衡量方式:可由這部份看到是否有做假帳或假銷貨真借款的嫌疑,所以需注意財報附註中銷貨和進貨的對象,是否有顯著的重疊。
營業成本(銷貨成本):是公司為了生產產品所產生的的成本支出,包含以下幾個主要項目:
產品製造成本:如購買原物料、生產及製造所需設備的支出。
直接人工成本:生產線人員的工資、加班費、獎金等。
包裝成本:商品送到市場前通常都必須要經過包裝才會販售。
運送成本:商品送到銷售地點時所需的工資、郵費、車資等費用。
相關權利金或商標費用:為了讓產品順利銷售所支付的權利金及商標費用等支出。
亦即所謂的直接成本;牽涉到進貨、銷貨以及存貨的會計處理,屬於成本會計的範疇。在四大報表內看不到營業成本的組成明細,可以在「重要會計科目名細表」內取得部份資訊。
營業毛利:反應企業增加營業額及生產管理的成本控制結果,若企業的營業毛利高於同業,通常表示該公司較具有競爭力。觀察營業毛利的趨勢,可以了解該企業是否可以維持高競爭力。
營業毛利=營業收入-營業成本。
營業費用(管銷費用):為公司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時所須的人事管銷等費用,也稱為直接成本。這部份費用明細,可以參考半年報及年報中的營業費用明細表。
所謂員工分紅費用化就是把員工分紅列入費用,以表達當期公司的經營成本,讓損益表的稅後盈餘,完整反應可以落入股東的真實情況。
營業淨利(營業利益):代表公司在本業上的獲利能力,營業淨利越高表示在本業的經營上有利可圖。如果營業淨利為負數的話稱為營業淨損或營業損失,表示這家公司在本業的經營上沒有獲利能力。
營業淨利=營業毛利-營業費用。
業外利得或損失:指的是公司在營業項目之外所得到的收入扣掉支出。
一般較常見的項目如下:
長期投資損益:關係企業公司的股利收入,或是權益法認列入帳….等。
處分股票及固定資產損益:公司買賣股票債券,買賣土地、廠房或設備時,扣除帳面成本所得到的損益。
利息:存款孳息,借款所支出的利息或投資債券的利息收入。
匯兌損益:因匯率變動在兌換外幣時所產生的損益。
存貨盤虧:季末或年底時存貨盤點的虧損,或存貨跌價的損失。
其他收入:出租廠房設備得到的租金、保險金及其他雜項收入。
目前由於國際化布局及多角化經營因素,轉投資的比重越來越重,很多時候業外收入甚至高於本業,所以這部份的財務狀況已不容忽視。
稅前淨利:可以顯示公司在本業及業外的總體經營能力。如果稅前淨利為負數的話稱為稅前淨損,表示這家公司有些危險了,不建議投資。
營業淨利+業外利得=稅前淨利
稅後淨利,又稱本期淨利:是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指標,稅後淨利為正數才有機會發放股東的配息。
稅前淨利-所得稅=稅後淨利
*這兩年因為最低稅賦制的因素,修改所得稅的繳納及計算方式,對電子業的衝擊不小。
稅後淨利÷公司發行的股數=每股盈餘。
獲利潛力觀察重點
1. 營業毛利率【(營業毛利/營業收入)X100%】越高越好
2. 營業淨利率【(營業淨利/營業收入)X100%】越高越好
3. 純益率【(稅後淨利/營業收入)X100%】是否高於定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