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到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就字面上的意思似乎不難理解,身邊也的確有人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放大自己所有好的感覺,快快樂樂地過著美好的人生。


據說「自我感覺良好」來自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當我們遇到不快樂的事情時,會有過度高估傷痛、悲劇對自己的影響,而我們天生就有「找理由」合理化的本能,假若老闆指責就說他帶有偏見,發展不順就說自己懷才不遇,無論如何找出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理由,讓事情變得正常而合理,然後轉移注意力在令人愉悅的人事物,之後就可以逐漸淡忘不愉快的一切。


心理學就把這種令自己舒服地看待事物的慾望,稱為「感覺舒服」(feel-good),或「心理免疫系統」,而這樣的天性可以降低心理不舒服對我們的負面影響,這一切就像佛洛伊德說的心理防衛機轉在心智後巷運作,自我感覺良好」悄悄運作,在我們不知不覺中作出短瞬間讓我們覺得舒服愉快的決定。其實適當的忽略或是遺忘挫折確有必要,若是被一堆負面的情緒糾纏久久無法忘懷,也就難有正常健康的生活,適當的忽略一些不愉快的事物,選擇正向的眼光來檢視自己,某種程度來看,這是健康的,但若自我認知偏離他人的認知太遠,好像也不太好,目前「自我感覺良好」一詞好像都用在比較偏調侃的用途。


相對於自我感覺良好,讓我想到「人貴自知」,了解自己,學著面對與接受自己的一切,似乎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之一。多年前,一個高階主管的秘書這樣告訴我:「我很清楚大家對我客氣是因為我是某某人的秘書,並不是因為我是我...」,雖然我是真的喜歡以及欣賞她,與她相處真心相待,但我也同意沒人會笨到去得罪老闆的秘書的,不過是誰做那份工作,大家的態度都不會不好。


我把這位秘書姊姊的一席話放在心理,不時提醒自己,只有在卸下頭銜,拿掉一些關係之後,剩下原原本本的自己,才可能看到自己個人真正得到的評價與待遇。我們總是得確實理解自己位階與身份,學著拿捏適當的分寸,始可做到處世得宜。另一方面,了解自己個性與能耐,選擇自己所能承載的範圍,也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不過,即使自己確實不夠好,也可以試著去原諒理解與接受自己,在自知之後,除了讓自己努力變好,也可以學著真心喜歡每一個狀況的自己,我想只要努力,即使自知不足也可以做到「感覺舒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sumi01 的頭像
    kasumi01

    Kasumi的學習記錄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