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跟朋友吃飯的時候,朋友提起某理專推薦他買某債劵商品,說是利息不錯,我一聽馬上跟朋友說NO,目前是低利率時代,債劵價格應該相對高,極有可能賺了利息,賠本金,所以之後朋友就把理專提供的資料直接給我。
我看了目前殖利率是3.5%~4%,兩年後到期,債劵的殖利率與目前定存利差不小,這可能表示銀行的信用風險相對高,所以就跟朋友說明之後,請朋友自行判斷。
理專跟朋友提的時候,完全採用避重就輕的方式,甚至連殖利率都沒提到,跟我說明時,也沒提到可能的信用風險,這商品也許可能賺錢,但是為了幾%的利息,而承受100%的風險,後來朋友也覺得算了,雷曼兄弟的教訓得謹記在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原本想去買美式咖啡,因為櫃檯小姐問了:「現磨的嗎?」沒多想就說好,之後才發現原來價格不一樣;或是原本要買某產品,因為店員推薦,而花比較高的價格買了計畫外的產品。櫃檯人員的確會詢問消費者,但不見得告知價格的差異,很高比例的消費者會因此買了價格比較高的產品。
這些都是一般的推銷話術,很多理專在推理財商品也採取類似的手法,很多人會因此買了不合適的投資商品,若發生虧損之後,才恍然大悟,而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開始責怪他人採取推銷話術推銷商品,但除非你能舉證說明欺騙的事實,否則通常是求償無門的,只能自認倒楣。
為了避免自己購買不適合的產品,最好是採取停看聽的方式,停下來冷靜的思考,仔細閱讀商品的說明,尤其是風險部分,請以最差狀況去評估自己是否可以接受,之後再詢問專家的想法和建議,綜合全面考量之後在下決定。總之,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荷包也只有自己最在意,還是自己多注意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