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問我「和」的念法,在台灣通常會說:我”ㄏㄢˋ”你,但在中國大陸較常用我ㄏㄜˊ你,哪個才是原始常用的呢?說實話,我從沒想過這問題,也不知道有這樣的差異,因為朋友問起,我自己也想知道,所以致電給一位素來對中文聲韻極有研究,目前在大學教中文的好友。
他的回答是這樣的:「基本上,古時候的文獻只有文字,並不會記載讀音,所以的確無從得知’’古時候”的念法如何;但是就目前他個人的了解,的確在來台之前,ㄏㄜˊ的用法比較普遍,ㄏㄢˋ的用法僅存在於部分方言。來台後在編撰正音標準時,因為部分有力人士的習慣用法是ㄏㄢˋ,因此就….,然後就演變成今天這樣了」
語言的演變本來就是如此,所以倒也不讓人意外,針對這件事,對我而言,就只是多知道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而已,但是當我想到之前看到了一些因為家庭種種因素造成兒童失學的新聞,倒讓我有其他的感觸。
我個人一直覺得讓窮人跳離窮苦的惡性循環,最快以及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偏偏很多窮苦人家,最常放棄的就是教育,我不只一次聽過:「吃都吃不飽了,還談上學呢~」,不要懷疑,這仍然發生在我們社會裡的某些角落裡,這些小孩們的未來真的頗讓人擔憂...
當重視教育的父母所教導出來的小孩,很自然的會與其他類似環境,或是有共同興趣及話題的小孩聚在一起,大家學習的能力與知識的差異會產生衝擊與競爭,彼此都可能變成彼此的資源,這有可能產生一個正面向上的能力,加速大家的成長及進步的速度…
反之,在不重視教育的環境成長,”大部分”的小孩比較不容易對學習產生興趣,在興趣缺缺的狀況下,自然有不容易有較佳的成績,有類似情況的小孩自然也會聚在一起,產生另一種力量,讓循環發生….
很多類似你想變成有錢人或是富人之類的書籍,無獨有偶的都會提到周遭的朋友會影響自己的發展,也許以這樣的角度來看,過於功利,但是稍微調整一下,把「有錢」換成有氣質」、「有品味」、「有學問」…等等如何?同樣的觀念應該是適用的。
我一直覺得自己非常的幸運,我有一群優質與正面的好友們,對我而言,他們是參考書,也是低潮中的一股溫暖,我總是可以從他們每一個人身上找到值得讓我學習的元素,一直以來他們也總是帶給我正面的力量。
假若意識到自己陷於惡性循環中,設法讓自己產生正面的力量,通常要剪斷一個惡性循環需要長時間堅持的力量,所以要提醒自己堅持下去,不要放棄學習,自然而然的,就會有人會助你一臂之力,這讓正面的力量產生共振,當一股正面的力量越來越強,有一天會逆轉循環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