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很多人都有很多意見,包括我,不過對於這樣四不像的制度,很難會沒有意見吧!
每一個制度和規定的建立,都必須針對基本屬性目標、可用資源、是否可執行性等等各種角度進行評估,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須將人性考慮進去,就結果來說,設計我們的健保制度的主事者似乎沒有這些智慧,每次的新制度一出來,即使泛泛之輩的我們都可以看到未來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事實上那些負面影響的出現都比我們以為得更快發生,如同預期的,我們看到醫療體系的快速崩解,這一切都讓人覺得遺憾,有朋友私下討論,在目前的四大皆空的年代,身為平民小百姓的我們該如何因應呢?我想好好照顧自己,盡量不用使用到醫療資源,也許是最好的一條路。
以下轉載自綠角財經筆記的全民健康保險一般保險費---對被保險者的真正負擔(The Real Cost of the Insured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我們大多人看一般健保費,看到的是受雇者自行負擔的三成費用。譬如一個月薪資六萬的上班族,他會覺得每月健保支出就是943元。扣掉健保後,每月還有五萬九千多的收入,看起來似乎還好。
但這僅是部份事實。我們也應該看到,雇主的支出。雇主負擔的那六成,在雇主眼中,是貨真價實的成本。雇一個月薪六萬的員工,加計健保後,實際支出是63741。多出了3741元。
假如在健保的負擔下,雇主願意也有能力負擔63741薪資成本的員工(但員工實拿60,000)。那麼倘若沒有健保,雇主還是可以付得起63741請這位員工(員工實拿63741)。
雇主付出去的錢,其實還是我們受薪者出的。雇主負擔的正確名稱應叫雇主代付。他先把你薪水扣起來,去繳保費了。倘若沒有健保,雇主大可以把這個健保支出直接以薪資支付給員工。
千萬不要落入朝三暮四的陷阱。先扣60%的健保費,其它給你當薪資,然後再繳10%的健保費,跟把錢全部給你,要你交90%的健保費,結果是一樣的。只是收錢的順序不同罷了。 (政府補助那10%,其實還是我們民眾出的。不然民眾都不繳稅,看看政府有沒有錢補助你。)
一個六萬的受薪者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每月只支出900多塊的一般健保費,你其實是付出3741+943,等於4684的每月健保費。一年總共是56208元。這個數字看起來就有點份量了。
而且我們不要忘記,雇主負擔還有個眷口係數1.7。
所以一般健保費等於是一種健康稅。他對一個受薪者造成的負擔是他自己的5.17%*30%加上雇主代付的5.17%*60%*1.7,總合是6.82%。
你以為你每年所得稅,稅率最高只有交到12%嗎?那麼你一定忘記了這6.82%的健康稅了。
所得稅12%級距的族群,加上健保費後,實際稅率當量應在18.82%,也就是近19%的等級。
所得稅20%的族群呢?這就不必再算了,再加上去實在很難看了。
好了,問題是,對大家收了六點多趴的健康稅,錢應該很多,為什麼會搞出一個醫護人員罵翻天的健保。
問題就出在,這個錢怎麼用?如何分配。
一個六萬薪水的人,可否想過,假如沒有健保,他把這每月4684的健保費,一年56208的一般健保費儲起來,當成自己的醫藥支出預備金,由自己決定要如何應用,會有怎樣不同的結果?
會有非常不一樣的結果。
主要分別就在於,健保試圖以一個中央計畫的方式,為每個醫療服務訂價。這種行為,就像當初蘇聯的中央生產委員會製定每項產品的產量與訂價一樣。當初,這些共產黨員堅信人定勝天,國家精英一定可以找出符合最大利益的價格與產量。
結果是物資匱乏,生產效率低落。
把價格從市場中拿出來,改由一個委員會制定,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價格失去它的作用。
價格可以調整供需。當一個產品或服務,供給小於需求,會把價格推升,吸引更多人來提供這項產品或服務。反之,當供給大於需求,會使價格下降,利潤縮減造成生產者離開這個產業。價格有調整供需的功能。
但當各項醫療服務的價格變成一個寫在名叫健保給付標準的大冊子中的固定點數。它就沒有這個作用了。
所以我們看到,整個提供的服務都被健保低估的科別,醫師出走。
大多媒體與民眾目前只看到科別間的轉換。有的科愈來愈少人選了。
許多人沒看到的是科別內的轉換。同一科之內,給付被過度低估的醫療行為,會漸漸沒有人願意做
假如一位顧小兒科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在一整個早上,想著早產兒能不能活、重症嬰孩要怎麼救、怎麼跟家屬解釋後送到醫院加護病房後一天就去世的小孩到底是什麼狀況?假如在面臨那麼多棘手的問題後,他發現自己能賺取到的薪資,遠落後他在外面開業的小兒科同學,看一個早上診的收入。那麼這位小兒科醫師會怎麼想?
假如一個專開頭頸部腫瘤的耳鼻喉科醫師,在手術台上開了四小時的刀,之後還要跟整形外科合作收尾,他發現這樣一台手術的給付,還比不上用同樣的時間做些比較簡單的治療,他會怎麼想?
不是說做重症或開大刀的醫師就比看診的醫師偉大,這都是同樣有價值的醫療服務。有的醫師喜歡做這種,有的醫師喜歡做其它。給付應該讓這些興趣不同的醫師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有得到合理補償。而不是讓有興趣做某些醫療的醫師,覺得他的付出太不值得。
我們常以為,某某科還有許多醫師啊,還是有人啦,不用擔心啦。一樣是1000位婦產科醫師,裡面做產科的有幾人?一樣是1000位耳鼻喉科醫師,願意且有能力開腫瘤的有幾人?
醫師,不僅會在健保的扭曲下,開始做出科別間的選擇,在科別內,他們也會做出自己該從事那些醫療行為的選擇。
到我們真的需要醫治時,你怎知道台灣的該科醫師,還有人在做相關服務嗎?我們只能希望自己需要的醫療項目,給付沒被健保低估。
所以,健保對一般民眾的負擔不僅是那五趴或六趴的一般保費支出。它對醫療系統的扭曲,才是一個更嚴重的代價。
在扭曲的本質下,我們一定會看到健保局,不斷推出試圖補救的措施。譬如增加某些科別醫師的給付,推出一些方案鼓勵(或強迫?)醫學生選擇某些科別。這些做為會讓當局看起來相當在意這些狀況,也有在做事。但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這個制度。他們表現出一付積極尋求解答的態度,但其實,他們就是問題的來源。
某年蘇聯共黨總書記在紅場閱兵,在一列列的坦克,洲際飛彈開過之後,後面跟著的是一群衣衫不整、精神渙散、外貌不揚的隊伍。
這時在旁觀禮的其它共產國家領袖就問總書記,”他們是誰啊?怎麼來參加閱兵?”
總書記說了,”他們是我國最強大的武器”
其他人說,”什麼!他們是什麼部隊?”
總書記說,”他們是我國的經濟學家。”
這或許是一個笑話。但一個錯誤的政策思維,以為用人為方式可以完全取代市場訂價的模式,對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絕不亞於大規模毀滅武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