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馬斯洛需求理論,是多年前我的直屬主管跟我說:「你追求的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自我實現』的」。說實話,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需求理論...;談話之後,也查過看過一些相關資料,但仍覺得還是一知半解,心理總是有個大問號存在。


那天在博客來看到「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就訂了一本,期望看完書之後,可以有深一層的認識,至少讓問號變小點。


關於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論,可以先看看這兒的簡介: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9%9C%80%E6%B1%82%E5%B1%82%E6%AC%A1%E8%AE%BA&variant=zh-tw


第三章就是「關於自我實現的研究」,整理如下:


自我實現被視為事物的終極狀態,遠大的目標,不是一個活耀於一生的動態過程,是一種存在,而非一種演變。大多數人都不屬於自我實現的人。實現的過程意味著發展或發現真實自我,發展現有的或潛在的能力。


自我實現這一定義仍然比較模糊。馬斯洛大致把它描述成「對天賦,能力,潛力等等的充分開擴和利用。這樣的人能夠實現自我的願望,對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態總是盡力去完成」。反過來說,自我實現就是沒有心理問題,神經官能症或精神病的傾向。


普遍的共同特點,就是洞察生活的能力。他們能按照生活的真實面目看生活,而非依照自己期望的那樣看生活,觀察事物較少用感情,而是採取一種客觀的態度。大多數人總是從別人那聽到他們自己想聽的,即使那並不是充分真實或是誠實的,但自我實現的人不會讓自己的希望來歪曲他們的觀察,就正確判斷人和看穿假象的能力而言,他們遠遠超過普通人。因為具有出色的認知能力,充分人性的目光更為敏銳,判斷更為準確。


自我實現的人的認知較少受到慾望、焦慮、恐懼、希望、盲目樂觀或悲觀的扭曲。馬斯洛把這種不加評判的認識叫做「存在認知」(being cognition),這是一種被動接受型的觀察,他還把它叫做「不帶慾望的意識」。僅有存在意是是不夠的,他會導致過分的寬容,不加區別的接受以及喪失情趣,因此充分成熟的人以兩種方式進行認識:思考及行動,執行認知會讓判斷、決定、譴責和計畫變為可能。


自我實現的人總是毫無例外的致力於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任務、責任和職業。因為他們對工作感興趣,所以做得津津有味,工作和玩樂之間的界線也變得模糊。對他們而言,工作是令人興奮、充滿樂趣的。專心致力於一重要的工作是發展自我實現和幸福得一個必要條件;但僅僅有一重要工作還是不夠的,自我實現的人還必須幹得很出色。要達到這目的就需要努力工作,約束自己,進行訓練並經常推遲享受。


馬斯洛在他研究所有的自我實現的人當中,創造性是個普遍的特點,同健康、自我實現和充分的人性幾乎是同義詞,與這一創造性相應的特點是靈活、自發、有勇氣、不怕犯錯、坦率和謙虛。自我實現的人較少抑制感情,所以更擅於表達、更自然、簡單,不覺得有必要掩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或裝腔作勢。創造需要勇氣和挺直自己脖子的膽量,能全然不顧批評和嘲諷,甚至抵制來自自己文化的影響。某種程度上說,因為有忘我工作的能力,他們自信又自尊,更關心的是要完成的工作,而不是保全自己的面子。


健康的人很少對是非、善惡問題迷惑不清,幾乎可以毫不費力的按照自己對正確行為的認知來行事,從幫助他人中感到幸福,從他人的快樂得到自私的快樂,以一種健康的方式自私,這種方式既有益於他人又有益於社會。


他們不看重不正當的毀譽,能自我控制,因而感到力量,主宰自己以及自己的命運,並不畏懼自己,自慚或為自己的過失沮喪,這不表示他是完美無缺的,他也犯錯,但能恰當的加以糾正。


自我實現的人具有「心理自由」,即使面臨眾人的反對意見,仍可以做出自己的決定,當文化與其觀點不同十,會選擇抵制。對他們認為無關大局的事,他們倒不一定都超凡脫俗:如語言、服飾、食品等等,但當他們覺得事關基本原則時,會表現得非常獨立,卓爾不群。


這些健康的人能夠對他人的缺點非常寬容,但絕不容許不誠實、撒謊、欺騙、殘酷及虛偽,當真正犯罪發生時,義憤幾乎是自我實現者的普遍反應。一般來說,他們對大多數人都很和藹,對整個人類有一種很深的歸屬感,充滿同情與友愛,盡管有時候他們會發脾氣、不耐煩或感到厭惡,但他們是真心地想幫助人們。


總而言之,自我實現者的潛意識是創造性、友愛、積極和健康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