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書裡曾經提過,每次他家廚子在殺生時,總是喃喃自語希望手下的生命能夠了解他的殺生是不得已的,每每看到這段,心理就會浮現一絲絲罪惡感,不知道有多少生命結束於自己的口腹之慾~


一次,因為一位朋友的提醒,更是讓我避免再吃吻仔魚,因為一口吻仔魚就是數多生命的組合。當知道更多的知識之後,這相關的吻仔魚料理,我怎麼也無法下嚥了~


希望大家仔細閱讀下篇文章,選擇其他的食物,也可以達到營養的均衡,讓小魚順利長大吧!


吻仔魚要回家


作者:游登良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課課長


    春夏交替時節,一個空氣中幾乎可以擰出水來的悶熱夜晚,我隨著曾晴賢教授穿過芒草密生的堤岸小徑,跌跌撞撞的爬過嶙峋巨岩,下到礫石錯綜的溪床。河水淙淙,下游出海口的小村落燈火隱約可見,河岸邊有兩位研究生正撈起集魚網袋裡的魚群作分類計數,進行二十四小時日週期的魚類族群動態研究。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秀姑巒溪溯溪洄游的小吻仔魚。


  住在海島台灣的同胞應該都吃過吻仔魚(台語發音),吻仔魚炒蛋是上乘美味佳餚,用吻仔魚醃製的各式小魚乾,更是稀飯早餐常見的必備佐菜。早期捕吻仔魚只要在河口或在沿岸拋下細細的網目便可像舀水般一勺勺的撈捕,甚至用張破蚊帳也會有很好的收獲,是台灣物資缺乏時同胞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當時吻仔魚在市場上被歸類為物美價廉的下雜魚,有時產量滯銷而被漁民當飼料餵雞鴨。曾幾何時吻仔魚成了昂貴的水產品, 一公斤 上等吻仔魚達上千元的高價。雖然同樣都是小小的吻仔魚,不同的時空「身」價卻有天壤之別,令人不可思議。


大家都知道吻仔魚的價格節節上漲,可是我們卻不瞭解吻仔魚變少的原因。「有人怪罪漁民過度撈捕,可是我們世代都在捕撈吻仔魚,以前沒有變少過,現在少了,一定是其它環節出了問題,怎麼能把罪責全都怪到我們頭上呢?」陪我們到來作吻仔魚調查的漁民,世居秀姑巒溪口靜浦阿美部落,目前擔任秀姑巒溪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的何老眉激動的說。「事實上我們並不瞭解吻仔魚的生態,更甭談要如何保護吻仔魚棲息環境,有時我們對鄉土生物的認識甚至比對外太空的瞭解還少!」曾教授以學者的語氣接口。  


      台灣的溪流魚類生態研究一直是冷門領域,少有學者願意長期投入,除了必須爬山涉水出野外忍受風吹日曬之苦外,還得等待季節時令或日夜守候才有可能見到族群與環境的變化,往往幾年的調查結果還提不出一篇完整的學術論文,更可憐的是台灣學術界常是以刊登國際知名學術雜誌為評鑑依據,迫使研究學者只好往可以在實驗室快速完成報告的高科技領域發展,鄉土生物調查研究便被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近年來保育風氣日盛,鄉土生物的研究教學開始受到重視,溪流魚類生態才漸漸成為一項新的研究重點。跑野外雖然辛苦但大自然也常給予相對的回報,令曾教授無怨無悔的上山下海投入台灣淡水魚類的研究調查。


    有一年,大概是初秋時候,曾教授沿著秀姑巒溪河岸進行魚類調查,當他越過一段急湍時,看到岸邊岩壁不但被染成了金黃色還有如沙瀑般不斷崩落,他冒著危險靠近急流,驚訝的發現那片黃沙瀑竟是成千上萬隻不停蠕動如米粒大小的字紋弓蟹,一群上溯的小螃蟹為了避開急流而爬上了陡直的河岸崖壁,因為數量實在太多了,一隻接著一隻或一隻攀附在另一隻上頭,一層又一層堆疊上去,萬頭鑽動如被驚擾的蟻巢蜂擁而出,只不過數分鐘的間隔小螃蟹堆疊的厚度便超過了負荷,如崩山土石流般的大片滾落崩解,崩了再疊,疊了又崩。這幅景象有如千軍萬馬之行軍陣仗,雖聽不到交雜的馬蹄與嘶喊聲,但卻可以感覺到戰鼓頻催,小螃蟹們鬥志昂揚的衝鋒陷陣。「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大自然奇觀,令人震撼!」曾教授急忙找我到現場與他分享那一幕「螃蟹行軍」的奇景,至今仍令我難忘。


    眼睛適應了黑暗,視野也隨之擴大,不遠處白天亮麗潔白的秀姑漱玉巨石在暗夜中有如枯骨般泛著森森灰白。五月起是秀姑巒溪泛舟旺季,白天一艘艘小艇載著一群群尖叫戲鬧的遊客,沿著溪澗水瀑急衝而下,歡鬧聲響徹山谷;在餘音仍不絕於耳時,黑暗又再度籠罩,溪水依舊滾滾奔流,溪邊早己換作兩棲類或其它水生生物的熱鬧舞台。褐樹蛙或靜伏或跳躍於溪石間,偶爾那又被稱作「騙人鳥」的斯文豪氏赤蛙發出尖銳的哨音,蝦子及螃蟹正慢慢的爬過淺水灘地,燈一照便急忙往石縫裡躲避,激起水底的泥塵如煙幕般吹散,頭燈再照向河岸急流邊緣,發現一群小魚兒賣力的游著,曾教授說那就是一群急著要回家的吻仔魚小蝦虎魚。


    學術上稱吻仔魚為仔稚魚,泛指所有剛出生不久的小魚,包括淡水、海水、及河海洄游的種類。被撈捕食用的吻仔魚大多是河海洄游的小蝦虎魚,在海邊被捕獲時體型尚小,全身不具色素而呈透明,當洄游到河流被捕獲時則體型較大,身上已有明顯的色素斑而呈黑褐色。這些吻仔魚除了包括日本禿頭鯊、褐吻蝦虎魚、大吻蝦虎魚、曙首厚唇鯊等被稱作小蝦虎魚的魚類之外,還有湯鯉、溪鱧、鱸鰻及白鰻等也都會伴隨小蝦虎魚一起作河海洄游。據估算從秀姑巒溪口上溯的小蝦虎魚一天的最大量可達四千萬尾以上,其中以本省東部特有種的大吻蝦虎魚數量最多,日本禿頭鯊次之,兩者數量合計佔了99%以上,是秀姑巒溪最重要的洄游性吻仔魚。


        鮭魚與蝦虎魚的溯河洄游都是非常有趣的生態行為。北國母鮭魚的歷經千辛萬苦溯河產卵後力竭而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常識,但對代表亞熱帶台灣的吻仔魚小蝦虎魚在幼小年紀便得過關斬將奮力溯河回鄉繁衍後代,卻是少有人知的學術知識。以一種又叫和尚魚的日本禿頭鯊為例,小蝦虎魚在身形只有24公分的幼小年紀便開始從海裡溯游回到出生的淡水溪流,一邊努力上溯一邊覓食成長,同時也一路失敗或犧牲,最後僅剩極少數能夠回到家園並交配繁衍下一代。俗稱狗甘仔的褐吻蝦虎魚則更有趣,有一部份是終生生活在河川中而不洄游,但另有一部份則如日本禿頭鯊一樣具有洄游習性,至於如何決定誰該下海洄游誰又該留在河裡成長至今仍不明。


    在生殖季節來臨時,蝦虎魚由雄魚先尋找水潭中隱蔽的石塊下方,以銜石掃泥的方式築巢,再吸引雌魚前來產卵。受精後的卵黏附於石頭底部,每次約可產下十萬顆以上大小僅有數毫米的卵,雌魚產完卵後便被驅逐出境,由雄魚負責保護那一團如百香果粒般的卵塊。數天後卵粒便孵化了,仔魚隨著水流約在一天之內漂流入海。下海後的仔魚先依賴魚媽媽準備有如便當的卵黃囊維生稱為卵黃期,經過數天之後仔魚開始以海洋浮游生物為食稱作浮游期,直至身體呈半透明狀時再群集於河口準備溯回河川的出生地。


        另外包括白鰻及鱸鰻的台灣鄉土鰻魚也與蝦虎魚有同樣的河海洄游行為,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產卵習性。同樣都在河川中覓食成長,但相較於蝦虎魚在河中築巢產卵,鰻魚則是沿溪而降到大海中產卵,至於到多深多遠的大海產卵至今仍是個謎。鰻魚孵化後的稚魚順著洋流漂浮,先經過柳葉形的幼魚期,並於變態成為透明的鰻線時到達河海交會處,在河口經過一段時日的攝食成長後,再選擇合適的潮差藉著一波波的潮水進入河口,或巧合的與小蝦虎魚結伴一起展開返回淡水故鄉之旅。根據調查,小蝦虎魚與鰻線離開海洋開始溯河的日子與月亮週期有密切的關係,大多數的種類選在農曆月底至月初的幾個日子,但真正的機制至今仍不明。


        這些在河海交會口的吻仔魚必須歷經各種關卡與險阻才得以回到出生的河流上游,包括天然的障礙、生物的捕食、人類的捕捉與設施的阻隔。上溯時首先必須面對的是河海不同的鹽份梯度,所以吻仔魚會在河口停留一段時間,以適應淡水的滲透壓,同時也會在身上發育具有保護色的色素斑。當這些吻仔魚在河口徘徊時,早已吸引許多捕食者等著牠們當佳餚!海鷗成群盤旋於河口上空並不時俯衝而下,白鷺鷥涉水駐足靜待著魚兒游近,鷸行科鳥類或跑或跳的急急點頭啄食,還有人類……


      吻仔魚適應了淡水滲透壓之後,便立刻動身展開與激流水瀑搏鬥的艱困返鄉旅程。結伴同行以分散天敵捕食是吻仔魚一路上溯必須遵守的家規,當有一隻小吻仔魚動身帶頭尋路,其它的小吻仔魚便會緊緊尾隨在後,形成聲勢壯大的行軍縱隊,集結數量有時多到在河岸邊形成如一條不停蠕動的巨蚺,常令許多捕食者望而生畏。


        在多山溪流短急陡斜的台灣,小吻仔魚往往上溯不到幾哩遠便需面對或急沖而下的湍瀑,或巨石交錯的灘地,或垂直的斷層岩壁等種種自然環境的挑戰。吻仔魚必須練就一身溯溪的好功夫,有些種類或長成細長的流線形,或長得頭圓尾小的棍棒狀,以有效減少激沖而下的水流阻力,另有一些吻仔魚則將腹鰭特化成吸盤,並分泌黏液將身體裹覆,以利吸附岩石爬上垂直的岩壁。吻仔魚們就如此這般的遇水潭則游泳,遇湍瀑則攀岩,以超乎人類想像的耐心與毅力,一分一釐的朝著上游家園邁進。調查發現從秀姑巒溪口洄游上溯的吻仔魚小蝦虎魚可以到達上游八十幾公里遠的中央山脈拉庫拉庫溪裡,其中日本禿頭鯊更可以爬過十幾公尺高的瀑布進入黃麻溪谷的上游,不可思議的溯河能力在在令人佩服。


        有一回,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神秘谷,一處巨石林立層層水瀑的溪畔,看到一群吻仔魚小蝦虎魚正努力溯溪攀岩的景象;一道小水瀑下方水潭裡有一群小蝦虎魚不斷的洄游著,然後一隻接著一隻躍起吸附於水瀑邊緣的石壁,石壁上或一隻隨著一隻,或 三兩 隻並排而行,時而靜止不動的緊緊吸附於岩石上,時而奮力扭動身體向上挪移,有些小蝦虎魚才一躍上岩壁但卻因落點不佳而摔落,有些小蝦虎魚經過許久的努力眼看就要爬上岩頂卻一不小心功敗垂成的被忽而變大的水瀑沖下。我凝神觀察了許久,終於看到了幾隻小蝦虎魚成功的到達岩石上方,擺著尾巴往上一層的水潭奮力一躍,而大部份失敗的小蝦虎魚則繼續在下方的水潭洄游等待下一次上躍的機會。當我繞個圈來到上方的水潭時,發現大石頭後方正有一隻鷺鷥張口守候在那兒,剛剛成功上攀的小蝦虎魚大概都進了那隻白鷺鷥的肚子裡,顯然小蝦虎魚上溯的時機不對,雖然成功的攀上岩頂但卻永遠回不到出生時的家園。


      小吻仔魚們返回家園的使命往往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把被捕食的個體犧牲當作全體為分攤天敵風險所應付出的利息,其餘的小吻仔魚仍會前仆後繼的努力上溯。鳥類的捕食對以量取勝的吻仔魚而言,僅是自然食物鏈的一環,並不會影響牠們的族群生態,真正會危害牠們生存的應是人類種種不當設施,如設置攔沙壩阻隔了小蝦虎魚上溯,或污染水體造成小吻仔魚死亡,當然過度撈捕也會影響吻仔魚的繁衍。


       每年的春夏之交,在農曆的二十三日到次月的八日是秀姑巒溪吻仔魚上溯的高峰,阿美的漁民們利用吻仔魚群聚河口等待上溯的習性,在岸邊用一種特製的三角網撈捕,這時河口附近的部落幾乎是全村總動員,入夜後的出海口常聚集多達五、六百人,有人在海潮中操網捕魚,有人在岸邊整理網具或清洗漁獲,漁夫們頭上的燈火沿著海岸一字排開,而岸上則零散的升起取暖火堆,一眼望去有如一處熱鬧的夜市。


      當吻仔魚上溯到距河口數公里的溪流時,阿美的漁民們則利用吻仔魚會沿溪邊上溯的特性在岸邊依地形設下陷阱,以請君入甕的方式,讓吻仔魚不由自主地進入網袋中,估計一個陷阱一天可以捕獲十萬尾以上。吻仔魚陷阱通常設置在河川坡度較陡的河段,依地形而築的阻水牆及一條誘引水道,創造出適合吻仔魚上溯較緩和的水流環境,當小蝦虎魚被騙游到誘水道的終點時,一道具小落差的水瀑迫使吻仔魚游往兩側,接著是一道用石塊或木板舖設的平面斜坡,吻仔魚別無選擇的只好加速起跑往上衝,終點是一道水流較緩的水瀑,而水瀑的後方則是一道凹陷的側水流,連接到集魚箱,使奮力衝上斜坡的吻仔魚不由自主的「自投羅網」。


      在上溯的旺季吻仔魚會成群蜂湧而上,有如萬箭齊發般同時會有數十隻小蝦虎魚向上躍起,並全都落入陷阱網袋內,每年洄游季一個魚陷阱的捕獲量就可達 六百公斤 以上。魚陷阱是阿美族人對溪流環境與小蝦虎魚生態習性不知經多少的觀察與嘗試,集眾人的智慧所設計出來的捕魚技巧,是阿美族人的傳統技藝之一。這種不需餌更不需花體力操作便可定時起網收魚獲的高明技巧,一代傳一代已有很久的歷史,不過現在部落裡會設魚陷阱的已屈指可數了。


      阿美族人自何時開始來到秀姑巒溪口撈捕吻仔魚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自漢人來到這裡之前,吻仔魚早已是阿美族人春夏之季主要食物來源,善於撈捕吻仔魚的漁夫被視為有智慧的人,受到族人的敬重,如果那一家沒有吻仔魚吃,會被左右鄰居瞧不起的。春夏時節到河口捕吻仔魚已是阿美族人的年度盛事,也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吻仔魚更是他們傳統食物之一,無論是吻仔魚伴「哇沙米」生吃或吻仔魚煮湯都是他們的最愛。


      眼看吻仔魚的市場價格節節上升,河口撈捕吻仔魚的網具更加精緻,參與捕魚的人數有增無減,而傳統阿美族人設陷阱捕吻仔魚的傳統技藝雖逐漸式微淍零,但其一網打盡對吻仔魚保育極具殺傷力卻是不爭的事實。在生態保育與阿美傳統維護的兩難爭扎下,有必要深入去了解阿美族漁民們的漁獲情形,擬定輔導漁民永續漁獲的觀念,或可以將具殺傷力的魚陷阱改設為溪流洄游生物的野外觀察站,作為鄉土環境教育的場所。另外對部分溪流設置攔沙壩,阻絕吻仔魚上溯及切斷其賴以維生的水源,則應積極進行魚道的規劃與設置,或呼籲政府相關單位考慮生態維護放水措施,設置可供魚類溯爬的魚道。


      一九九九年春日,秀姑巒溪生態保育協會終於在曾教授的奔走下成立了,整合當地居民的力量共同維護秀姑戀溪的生態環境,並減少吻仔魚的捕捉量,以期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希望兼顧保育、文化與經濟等各層面,進而重建阿美族部落的生命力。秀姑巒溪北方百餘公里的立霧溪,太魯閣國家公園也為了保育吻仔魚的洄游生態,每年在吻仔魚溯游季節也舉辦別開生面的吻仔魚小勇士環境教育活動,讓小朋友在解說員與家長的引領下扮演吻仔魚,親身體驗吻仔魚上溯所面臨的重重險阻與挑戰,認識最具鄉土味的吻仔魚有趣的洄游生態,最後再由小朋友護送小吻仔魚回到上游的家園,成為護衛吻仔魚的小勇士。


    一位家長在活動後告訴我一件有趣的事:一天晚餐媽媽炒了一盤吻仔魚小魚乾,希望兒子多吃點,說小魚乾的蛋白質與鈣質含量豐富,有益兒童的生長發育。兒子看了看一整盤的吻仔魚,忽然噙著淚水哇的大哭出聲,媽媽一臉茫然的望著爸爸,不知所措。好一會兒兒子才抽抽搭搭的說出了心理的難過,因為盤子裡的一隻隻小吻仔魚都在瞪著他,罵他不配作一位吻仔魚小勇士。他要拯救吻仔魚,拒絕了媽媽的好意,他不再吃吻仔魚了。


      吃吻仔魚並不代表罪惡,重要的是不要去鼓勵竭澤而漁的撈捕行為,只要有永續收穫的觀念,以小蝦虎魚為主的吻仔魚仍會年復一年的在河海間洄游著,只是吻仔魚價格飛漲的利誘促使更多的漁人前來撈捕,多抓一尾,吻仔魚返回家園的希望便少了一分,明年吻仔魚的族群量便可能少了幾十萬尾。事實上對吻仔魚保育影響最嚴重的應是河川整治工程的攔沙壩,完全阻斷了吻仔魚上溯的機會,葬送一整條溪的吻仔魚的永續生產,這才是令人扼腕的罪過。


      吻仔魚雖不是多麼重要的經濟魚類,不過想想若是少了牠們,吃清粥小菜當早餐時,吻仔魚還真是會令人懷念呢!當你一口吃下數十條吻仔魚時,可別忘了牠們可是還未長大的「娃娃」魚,也想一下台灣的溪流保育人人有責!!


上文引用自:http://life.nthu.edu.tw/~labtcs/HKL2001/paper/paper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