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因為母語是中文,我們學起日文來,在漢字的部份會比其他國家語系的輕鬆不少,但是日文裡漢字的讀音也真是有夠複雜的,同一個字用在不同的詞裡,念法完全不一樣,說實話個人覺得比我們的破音字還要複雜,記起來真是辛苦,所以真的必須持續不間斷的努力啊~說到日文漢字的發音,在被他搞得昏頭轉向的同時,我真的很想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所以找了一些資料,從幾本書及網路資訊裡面,把關於日語漢字的讀音來源整理了一下,跟大家一起分享。


日文漢字的讀音大致可分為音讀「音読み(おんよみ)」訓讀「訓読み(くんよみ)」兩系統。其中訓讀是依據漢字字型,字義,依據日本固有的讀法,也稱為「字訓」和「和訓」,例如:「山(やま)」,「海(うみ)」「桜(さくら)」等等,同一個漢字可能會有數個辭義和用法,以生為例,就有生(い)きる,生(う)む,生(き),生(なま)等多種念法,據說有人統計過,若把「生」可組成的人名及地名都計算進去的話,達一百五十幾種念法,頗為驚人。


音讀則是來自中國古代漢字的讀音,也稱為「字音(じおん)」或「漢字音(かんじおん)」,因為傳入來源的地點及時間不同,發音因此不同。雖說是從中國傳入,但是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各自逐步發生變化,因此產生更大的差異。因此,音讀可以根據傳入的時間與地區來源不同在細分為吳音「呉音(ごおん)」,漢音「漢音(かんおん)」以及唐音「唐音(とうおん)」。


西元5~6世紀時期,日本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往頻繁,所以一般認為吳音是在這一時期自長江中下游地區傳到日本,依據來源地區當時的名稱,而稱作吳音。吳音多為與佛教有關的發音,官職名稱,以及數字等一般日常生活詞語的讀音,例如:「修行(しゅぎょう)」,「建立(こんりゅう)」,「経文(きょうもん)」等等。


漢音一般是認為是在西元七八世紀,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日本派遣遣隋使從中原習得帶回日本的漢字音,主要來自唐朝中葉洛陽長安一帶,例如:「文章(ぶんしょう)」,「万歳(ばんざい)」,「(だんじょ)」等等。江戶時代以後,由於日本儒家的影響,漢音越來越受到重視。


至於唐音,大約中國的宋明清朝代間,日本的鎌倉時代以後,由禪僧以及中國商人傳入日本的,也稱為「宋音(そうおん」和「唐宋音(そうおん)」,其發音主要來自中國當時浙江及南京等地的方言。唐音的數量較少,只用於禪宗用語以及部分日常器物及食物的名稱,例如:「行灯(あんどん)」,「蒲団(ふとん)」,「椅子(いす)」等等。


在上述三種音讀中,以漢音最多,其次是吳音,而唐音的數量非常少,也有一個詞裡漢音和吳音混用,以及訓讀和音讀混用,是不是真的很麻煩??不過語言本來就是會隨著時間及文化的演變,產生新的用語及用法,我們自己的母語不也是如此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umi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